龔文亮(左)向來訪者介紹老物件。
耕耙耱、耬車、木犁👩🏼⚕️、風箱……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,傳統農耕器具漸漸淡出人們視野。在南昌縣廣福鎮木山村🤦🏼♀️,這些曾經在田間地頭發揮重要作用的傳統農具👩🏿🦰9️⃣,在村裏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安了家。130余件農耕器物,留住了農耕文化的記憶與鄉愁,為鄉村振興註入文化元素。
“這是鍘刀,用來切草、切樹枝、切秸稈等。”“這些石磨有大有小,小的是一人手推,大的要用牲口拉。”在木山村農耕文化展覽館✋,談起眼前這些“寶貝”🖍,該村傳承農耕文化誌願者隊隊長、村黨總支書記龔文亮如數家珍。
“這棟房子建於清代初期,前些年集資修繕後,我就想著把一些傳統物件存放進來,既是農耕文化展覽館,也可作為村史館。”2020年開始,龔文亮就挨家挨戶淘一些傳統農耕器具。起初沒人響應,龔文亮就先從自家著手。“這個老式手推車🍗🌥、簸箕、米篩,還有自製的雞食盤和魚簍,都是我從家裏帶來的。”龔文亮介紹。在龔文亮的帶領下🫒🧬,村民陸續將家裏閑置的老物件拿到展館中,除了農耕器具🧚♂️,還有黑白電視、算盤、煤油燈等老式生活用品🧐。
“這些老物件都是村民無償拿過來的,它們不僅僅是單純的農耕器物,更多的是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。”龔文亮說,不到一年時間就收集了百余件農耕器具👨🦽➡️,而以龔文亮為代表的傳承農耕文化誌願者隊伍也壯大到23人🦙,他們積極發動外地的親朋好友捐贈。“這兩年,陸續有蓮塘鎮、三江鎮等地的朋友將‘寶貝’送上門。”龔文亮笑著說,“這個烤火桶,就是一位鄉賢特意從吉安送來的。”
在大家的支持下🌐,木山村的農耕文化展覽館漸漸充實起來🟣,如今,130余件展品擺滿了展館☹️,還有不少由於場地限製暫存在村民家中👩🏼🦱,一個個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🧑🏼🍼🥹,體現著村民的淳樸和愛心。
今年57歲的龔文亮從小生長在農村,青少年時光大多在田間地頭度過🤴。說起農耕器物的收集之路👩🏻🎓,龔文亮說,自己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🤾🏼♀️,對這些老物件也有著割舍不掉的牽掛🙈😳。“建設這個展館⇒,就是為了傳承農耕文化,留住鄉愁記憶。”
如今,農業生產活動逐漸機械化了🏌🏽♂️,“雖然機械化是趨勢,但我們這一輩經歷過傳統的農耕活動🧝🏽✍🏿,無法忘懷。”在龔文亮看來🥎,將農耕器具進行集中展示,可以讓更多人,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傳統農具👏🏼、了解農耕文化🛋😅、了解歷史👉🏿。“有個退休幹部在參觀時說,如今還能見到這麽多原始農耕器具真不容易,應該帶年輕人特別是小孩子來看看,讓他們感受一下老祖宗的智慧。聽到這話,我感覺我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❤️。”
近年來,廣福鎮經常組織鎮裏的中小學生前來木山村農耕文化展覽館參觀,許多在外的遊子回家後也會常來看看。“農耕文化館的建立🚵🏼♀️,對於傳承農耕文化、保護文化遺存有著重要意義。”廣福鎮黨委書記熊敏表示,“農耕文化是文化財富🍆,每一件農耕器具的產生,都蘊含著祖先的勤勞和智慧,見證著我們的文明發展史。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走進這裏,聽聽過去的農耕故事🧑🏻🦼,記住傳統文化的根⚓️。”